文/石丹丹 中共凌源市委黨校
借鑒是進步的階梯,創新是驅動發展的不竭源泉。遼寧省凌源市要結合自身實際,精準錨定發展方向,科學規劃長遠藍圖,勇于解放思想束縛,充分挖掘并發揮自身的固有優勢。同時,還可以積極借鑒江蘇省蘇州市發展經驗,以全面提升發展實效。
解密蘇州市快速發展的原因所在
蘇州是一座以制造業為發展基礎的經濟強市。2023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9010.7億元,GDP(國內生產總值)也達到24653.4億元,位居江蘇省經濟發展排名首位,彰顯了卓越的經濟實力。
蘇州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主要得益于其精神內核——“三大法寶”:張家港精神,即自加壓力、負重前行;昆山之路,意味著敢為人先,勇于創新;園區經驗,匯聚借鑒、創新、圓融、共贏的精髓。這“三大法寶”,加之“四敢精神”,共同構成了蘇州持續發展的精神密碼,引領這座城市不斷攀登新的高峰。
蘇州市為凌源市經濟發展帶來的啟示
易根基——解放思想,轉變固有觀念。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地區發展需要管理者轉變思想,敢于破舊立新、爭先,匯聚群眾的強大力量,以提升領導干部的執政能力,推動凌源經濟加速發展。
正位置——定位準確,規劃長遠。要想實現發展目標,則要對自身有正確認知,依托優勢做強做大,正視不足以補短板。同時,還要制定長久、系統的規劃,避免盲目行事或政策頻繁變動導致資源浪費。蘇州新加坡工業園區的成功經驗,無疑為凌源在工業園區、農業園區和熱水湯的開發建設方面,提供了寶貴的國際化經驗。
強主干——做強優質資源,發揮固有優勢。凌源市位于遼寧省、河北省以及內蒙古自治區的交匯處,距離沈陽市435公里,距離承德市180公里,距離北京市371公里,是遼西走廊連接北京和沈陽兩大城市的要沖,同時也是內蒙古中東部廣大地區距離出海口最近的交通節點城市。
凌源不僅具有區位優勢,還具有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季羨林曾經贊譽:“西有敦煌,東有朝陽”。在遼寧省,獨一無二的紅山文化熠熠生輝,尤為引人注目的是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其壇、廟、冢三位一體的獨特布局,堪稱舉世無雙。該遺址坐落在凌源市與建平縣交界,使得凌源市具有了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印記——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被譽為紅山文化的圣都,不僅將中華民族文明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更因作為世界文明的中心,而被譽為“中華文明的新曙光”,收錄在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中。
凌源還有中國八大名泉之一的熱水湯溫泉,素有“溫泉之花”的美稱。當地的熱水湯溫泉水含有多種礦物質,屬一類地熱礦泉水,因此配套建設了集湯泉旅游、健康療養、休閑娛樂、商務會議以及運動健身等功能于一體的溫泉旅游度假勝地——女神宮溫泉度假酒店和山嶼湯溫泉度假酒店。但是,對于這樣的資源,要進行科學、持續地開發,避免造成資源浪費。
此外,凌源市還有化石文化資源,該地的古生物化石文化聞名世界,被稱為“世界上第一朵花綻放的地方”;凌源市設施農業的發展速度和取得的成就也可圈可點;凌源市的鮮花更是聞名全國,素有“北方花都”之稱,在業界享有“南有云南,北有凌源”的美譽。
廣宣傳——加大宣傳力度,全方位、立體化地宣傳凌源。宣傳工作非常重要,它能有效動員人心。在向外推介凌源時,凌源應擅長“講故事”,深挖名人資源,放大影響力。例如,江蘇省昆山市有并蒂蓮、瓊花和昆石這三寶,以及顧炎武這張文化金名片。當地通過設立“昆山市顧炎武日”,并以此為中心衍生了一個基地(顧炎武思想課程基地)、一部紀錄片(《大儒顧炎武》)、一條馬路(亭林路)、一個故居(顧炎武故居)、一個公園(亭林園)、一套書籍(《顧炎武全集》)、一門課程(顧炎武實踐教育課程進課堂),成功樹立了獨特的文化標識。凌源要以此為鑒,加大對外宣傳力度,講好熱水湯的故事、講好文化名人——羅卜藏全丹的故事、講好義勇軍進行曲的創作故事等,以此吸引大眾。
凌源市的經濟發展之路
“昆山之路”的成功經驗啟示凌源市,在招商引資之前,首要任務是美化生活、生態環境,為此,需要最大限度地增加綠化面積,有效抵御季節性的沙塵暴與大風天氣。其次,就是營商環境建設,這對于凌源市的發展至關重要。面對新常態下的營商環境建設新挑戰,凌源市應緊跟時代步伐,堅持問題導向,聚焦關鍵環節和顯著短板,以嚴謹態度精準施策,迅速行動。在此方面,凌源市可深入借鑒蘇州市的建設經驗。
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并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因此,領導干部要創新思維,堅持問題導向,對標尋差,勇于破題,將營商環境建設和優化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和關鍵一環,深化“放管服”改革。
各級政府要提高重視程度。從市級到鄉鎮街級,均需加強重視,因此,可以成立優化營商環境工作領導小組,把營商環境建設工作作為頭號任務推進。例如,可以常態化開展專項工作研究,把營商環境建設納入年度重點計劃,統籌各部門分工協作執行,加強路演宣傳,制訂并完善下一周期的計劃。其中,要對招商引資各項指標進行周調度、日研判,實行清單化管理,做到“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對簽約項目進行全程跟蹤,并強化項目落地前的各項要素保障,以此為項目落地提供基礎支撐。
制訂全面而精細的營商環境行動計劃。營商環境行動計劃要詳盡具體、覆蓋面廣、可操作性強,并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要充分利用現有優勢,促進資源互補與錯位發展,加速資源的流動與深度融合。
以目標為導向,強化部門間的聯動。優化營商環境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營商環境就是發展的土壤、水和空氣,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各部門要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發力點,積極調動相關力量,努力營造更高質量的營商環境。其間,應定期開工作研討會,由分管負責人專項匯報工作落實情況。同時,要密切關注市場主體和群眾強烈反映的難點、堵點、痛點問題,扎實抓好整改,確保問題得以解決,從而顯著提升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的獲得感與滿意度。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