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家昆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鄉村振興戰略在中國城鄉協調發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然而,東北地區在產業轉型升級與創新驅動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創新資源匱乏和技術吸收能力不足的雙重挑戰,亟須通過提升區域創新能力來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高等院校作為科技、人才和創新三大核心要素的結合點,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以哈爾濱工業大學、吉林大學和東北大學為例,深入談談其創新平臺在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和資源配置優化中的關鍵作用,并基于內生增長理論等經濟學框架,系統歸納高校創新平臺驅動地方企業創新的內在機制,為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參考。
高校創新平臺驅動地方企業創新的理論基礎
內生增長理論。內生增長理論強調知識生產與技術創新對經濟體內部持續增長的推動作用。高校創新平臺作為一個區域內的“知識中樞”,通過“知識溢出效應”大幅度提升企業技術能力,帶動區域技術水平的提升。例如,哈爾濱工業大學與齊齊哈爾二機床集團合作,通過“智能制造創新中心”等平臺實現了技術瓶頸突破;其他類似的“大學—企業協同創新生態系統”通過資源共享等知識溢出方式,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用內生動力驅動著區域經濟的發展。
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理論。 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倡導經濟增長應兼顧生態與社會效益。在此背景下,高校創新平臺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在資源配置優化方面。它們通過提供綠色技術積極引導企業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加速其綠色轉型進程。比如,高校創新平臺利用低能耗生產工藝與資源回收技術,顯著增強了企業的綠色競爭力,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
新質生產力理論。新質生產力理論指出,經濟競爭力依賴于技術、人力資本與資源效率的整合提升。高校創新平臺通過技術創新與人才培養的協同作用,為企業鋪設了一條高效發展快車道。以哈爾濱工業大學為例,該校通過智能化生產技術的引入,不僅優化了企業的資源配置,還構建了一種新的生態系統,在整合提升中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
國際高校創新平臺的成功經驗
美國的技術轉移辦公室(TTO)模式。美國研究型大學通過集中管理專利與技術許可,顯著加速了科研成果的轉化進程。特別是《拜杜法案》的實施,賦予高校管理美國聯邦資助成果的專利的權力,有效推動了校企合作。
德國的雙元制與應用研究中心。德國高校則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為企業提供從基礎研究到應用開發的全方位支持。這種把大學學習和企業職業培訓相結合的雙元教育模式不僅培養了具備實際操作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還有效促進了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日本的產學研合作平臺。日本高校通過“產學聯合創新中心”和“地區創新促進中心”等平臺實現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再輔以“地區創新生態圈計劃”的政策與資金支持,這些平臺顯著提升了企業的創新能力。
東北地區高校創新平臺的現狀
優勢與成功經驗。東北地區高校創新平臺的優勢非常明顯,尤其在機械工程、材料科學等領域具有較大的學科優勢,形成了支持企業創新的高校平臺體系。各個創新平臺通過“校企聯合”的緊密合作模式,助力企業解決了很多技術瓶頸,實現了生產力的提升。吉林大學依托自己獨特的地緣優勢與學科優勢,連續4年成功承辦了“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會議(長春)”,推進產學研用全鏈創新。東北大學則建立了“全流程管理,全鏈條覆蓋,全要素支撐”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體系。這些創新平臺極大提升了科研成果的商業轉化效率,帶動了地方產業鏈的轉型升級,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實質性支持。
盡管高校創新平臺在資源和技術上具有顯著優勢,但在成果轉化過程中仍面臨很多挑戰:
協同創新模式不足。高校與企業的對接機制尚不夠精準,這導致部分科研成果難以精準匹配企業的實際需求。例如,在一些合作項目中,高新技術因為與企業實際生產需求不適配,而難以得到有效應用,暴露出“供需錯配”的問題。
中小企業吸收高校創新成果的能力不足。這些企業在技術人員配備和資金方面較為薄弱,難以有效吸收和利用高校的創新成果。比如,某農業裝備創新平臺的合作實踐就反映出,中小企業普遍缺乏技術儲備與資金支持,直接削弱了高校技術溢出的實際效果。
政策支持體系不完善。現有的政策支持在層次化與差異化上不足,未能形成“政策支持—技術擴散—成果轉化”的有效閉環。有很多企業普遍反映,政策申請的流程復雜、審核周期長,這些問題阻礙了措施的及時落實,導致部分企業因信息不對稱或政策門檻高而錯失支持機會。
高校創新平臺對地方企業新質生產力的驅動機制
技術創新驅動機制
技術創新驅動機制的核心不僅在于技術的直接轉移和輸出,更重要的是支持地方企業的長效創新能力發展。高校創新平臺可以引入“創新能力評估體系”,定期對企業在技術轉移、創新吸收等方面的瓶頸作出評估和診斷,并且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建議。在推進模塊化創新轉移方面,高校創新平臺可以將復雜技術分為易于企業吸收的模塊,并根據企業的成長發展階段逐步引入,以確保技術轉移的實際效果。比如,在技術引入前,先經過“技術驗證階段”的適配性測試,這一過程伴隨著聯合研發小組開展的小規模試驗生產,以驗證其經濟效益。同時,高校還可以積極協助企業搭建試驗生產線,在小范圍內先行試用,有效降低技術應用的風險和成本。
借鑒國外高校的先進經驗,如美國技術轉移辦公室的經驗,高校創新平臺可設立專門的技術轉移和知識產權管理部門,統籌管理專利、許可及市場化路徑,為企業提供創新戰略咨詢。此外,高校創新平臺可以參考德國雙元制模式,創建聯合創新中心,與企業共同組建應用研究團隊,提供量身定制的“創新戰略咨詢服務”。
人力資本驅動機制
高校創新平臺不僅應培養滿足企業短期需求的技術人才,還應致力于支持企業建設長遠的人才梯隊。為此,平臺可采用“雙導師制”和“校企聯合培養”等模式,攜手企業共同制定長期的“人才成長計劃”。高校可開設“企業實際需求課程”,將學術知識與企業需求緊密結合,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同時,創新平臺還可以創建一個“流動人才儲備庫”,派遣學術背景優秀的人才到企業參與項目的實際運作,在人才參與企業實際項目后,平臺還可建立一套明確且細致的流動人才考核機制及校企聯合評價體系,共同對派遣人才在項目中的表現與成果進行客觀評估,形成一套科學的動態的交流機制。
資源配置與環境友好型改造驅動機制
高校創新平臺可以通過“資源再生利用技術”來優化企業資源管理模式。比如,為企業提供廢棄材料再利用方案,幫助其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借鑒韓國創新中心的綠色轉型模式,為企業提供低碳制造流程設計等咨詢服務;牽頭建立“區域綠色產業聯盟”,鼓勵聯盟內的企業共享節能減排技術。高校可以協調綠色生產技術的交流,并在聯盟內部設立“環保技術創新獎”,激勵企業采用節能技術。同時,借鑒德國應用研究中心的綠色認證經驗,高校可以與國際環保組織合作,引入ISO14001等國際標準認證,幫助企業獲得市場認可和綠色競爭力。這一系列舉措將為區域企業在資源高效利用與綠色發展方面提供全面支持,有力推動綠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政策支持路徑
差異化支持路徑
地方政府可依據行業特性、企業規模和技術發展階段,制定分層級的政策扶持體系,精準對接企業需求。具體而言,可設立專項基金,覆蓋高校成果孵化到中試階段補貼的各個環節,滿足不同企業的資金需求。例如,對高科技企業,可以設立“科技創新先行基金”,重點支持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前沿研究;對傳統制造業和農業企業,可以設立“綠色轉型專項基金”,推動低碳化、智能化改造,助力產業升級。此外,政府還可通過“專業技能轉移補貼”機制,以此推動高校創新平臺提供貼合行業需求的定制化技術培訓。例如,政府可以支持農業企業接受精準農業技術培訓,支持制造業企業開展智能制造和自動化管理服務。這類政策可以精準提升高校創新平臺服務能力,幫助企業加速技術吸收和轉化,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
分階段政策支持路徑
對于高校的政策,政府可以從短期、中期和長期三個階段逐步推進。
短期支持。政府可以設立專項基金,支持高校與企業的技術合作,幫助企業完成中試和關鍵技術驗證。具體而言,這種基金的設立可以由高校與企業聯合提出申請,由地方政府科技部門進行審批,補貼標準與企業規模掛鉤。比如,中小企業可獲得其研發投入50%的補貼,申請補貼的項目需提交詳細的高校合作協議及技術驗證報告,由地方政府與專家聯合進行評估,然后發放。此外,建立“創新落地服務中心”,提供從專利管理到市場推廣的全鏈條服務,加速中小企業應用創新成果。通過成效追蹤機制,評估資金使用效率和技術落地效果。
中期支持。圍繞技術擴散和推廣,組織“技術博覽會”“創新成果展覽”等活動,提升高校創新平臺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設立“技術推廣補貼”,支持企業二次開發和市場化應用,特別是針對轉型期企業提供分層資金支持,助力其增強創新能力。
長期支持。政府可以推動建立“區域技術轉移聯盟”和“長效技術服務平臺”,確保高校創新成果持續地服務于地方經濟。為此,可以打造“產學研一體化服務平臺”,整合政策與技術資源,促進區域間的深度合作;還可以設立“高校成果專利獎勵計劃”,激勵校企協同研發。此外,通過設立“產業鏈整合與優化基金”推動上下游企業協同創新,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創新型產業集群”。
基于內生增長理論、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和新質生產力理論,我們深入探討了高校創新平臺在推動技術創新、培養人力資本和優化資源配置中的驅動機制。展望未來,我們可進一步關注高校創新平臺在智能制造、智慧農業等具體領域的實踐表現,探索技術轉移與知識產權保護的激勵機制,以期激發更大的創新活力。同時,從國際合作的角度出發,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全球創新資源,尤其是綠色技術與數字化轉型經驗。通過這些舉措,為地方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注入持久動力。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