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振成 潘華瑩 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隨著數字化技術滲透到教育領域的各方面,傳統校企合作模式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推動教育領域的變革與創新,這些政策為教育數字化背景下的校企合作提供了方向指引。例如,《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明確提出,要推動教育信息化從初步融合向深度創新演進,促進教育和產業的聯動發展。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討校企合作的改革模式與實踐路徑,是實現教育與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高校教育與企業需求脫節。隨著信息技術和制造業的迅猛發展,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逐漸呈現多樣化和專業化的特點。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領域,企業迫切需要相關專業人才。然而,在傳統教育體系中,相關課程卻存在內容更新緩慢等問題,且容易忽視行業技術的實踐性特點,容易導致畢業生掌握的技術和知識難以滿足企業實際需求。此外,企業對于技術更新的需求較為具體,但教育系統的課程設計和教材編制偏向“通用型”,缺乏針對性的專業培訓,難以滿足企業的特定需求。
校企雙方需求不明確,合作目標模糊。在現行校企合作模式中,雙方需求的界定往往不夠明晰,進而導致合作目標模糊不清,實際操作困難重重。首先,合作雙方的需求通常具備復雜且不斷變化的特點,因此,在合作之初,學校和企業間難以就具體需求進行充分溝通。企業希望能夠通過合作培養滿足自身實際需求的人才,而教育機構則會以學術研究為導向,側重于培養理論基礎扎實的學生,因而容易忽視企業的實用型、創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此外,由于需求表述較為模糊,校企合作過程中就會缺少清晰、具體的目標設定,這將導致合作方向不明確。如此一來,合作不僅難以有效開展,即使是勉強開展,也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因此,明確雙方需求、設定具體合作目標,成為提升校企合作質量與效果的關鍵所在。
校企雙方資源投入不足,合作深度不夠。現實中,許多企業和學校在合作時,對資源的投入都有一定局限性,導致合作不夠深入。企業在參與校企合作時,偏向于提供資金支持以及捐贈少量設備,而鮮少注重提供人員和技術支持。加之企業對合作成果的預期過高,則難以確保資金和技術的持續供給。與此同時,學校在資源投入方面也稍顯力不從心。雖然能在課程設置和教師資源上有所傾斜,但在為教師提供充足的企業實踐機會等關鍵方面,卻顯得捉襟見肘。這將直接導致教師無法獲取行業動態,進而影響教學質量。
高校教育中企業參與度較低,影響合作效果。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高低,是決定合作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然而,當前狀況下,企業對高校教育的參與度尚顯不足。具體而言,企業的技術專家、管理人員等往往沒有深入參與學校教學規劃、課程設計等環節,也沒有在教學過程中提供實質性幫助。這將直接導致學生在實踐中鮮少有機會直面企業的真實問題,不能真正了解企業經營。
促進校企合作模式改革的路徑
深化“產學研用”合作
為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企業應積極擔當引領作用,主動向高校提供技術支持并拋出市場問題,幫助高校明確科研方向。其間,企業可以組織技術人員與高校教師團隊共同參與課題研發。特別是在數字化、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通過定期向高校分享面臨的技術挑戰和具體項目要求,企業可以深化雙方合作。
為將合作推向更高層次,企業應建立產學研聯合實驗室或創新基地,與高校共同推動技術的轉化應用。通過由企業主導的科研項目,學校能夠更清晰地洞察市場需求,企業也能從高校創新技術成果中受益,最終可以形成合作的良性循環。為了確保研究方向始終與行業需求保持同步,企業還應向高校開放技術產品測試、數據資源和技術反饋渠道。這一機制不僅促進了技術成果的迅速產業化,也幫助高校培養了具有實際操作能力的專業人才,從而為行業發展注入活力。
明晰合作目標并制定階段性任務
校企合作要有清晰的目標和具體的實施計劃作為引領。首先,企業應在合作初期與高校共同商定合作目標,包括但不限于技術研發、人才培養以及行業應用等方面。這些目標應當能夠被量化且具有可操作性,并要避免過于籠統或模糊。隨后,企業應結合合作內容,制定階段性任務,確保每個階段都能產出可交付成果。通過設置階段性任務,企業能更好地評估合作進展,并及時調整合作策略,以此深化雙方合作。
此外,企業還應與高校共同建立評估機制,定期對合作項目進行回顧,評估合作目標的達成情況。對于在合作中發現的問題,企業和高校應及時進行解決,以此確保合作目標逐步實現,并能持續輸出成果。
創新校企合作模式,深化雙方合作
校企合作的創新不僅體現在合作形式多樣上,更應深入挖掘合作內容與深度,實現雙贏乃至多贏。首先,企業應推動校企聯合研發中心的建設,將技術創新與教育培訓緊密結合,形成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新生態。與此同時,企業還要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與高校共同開展創新活動。通過這種模式,企業可以直接參與高校的教學過程,進而能讓學生借助真實項目獲得實踐經驗。
在此過程中,企業可以通過設立“企業導師制”或舉辦“技術培訓班”,建立高級技術人員與高校教師的溝通渠道。通過這樣的互動,企業可以為教師提供第一手的技術實踐經驗,同時也能幫助學生了解行業最前沿的技術動態,從而強化其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此外,企業還可以與高校共同推出智能制造、大數據分析等領域的課程,以此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引入企業評價,優化合作效果
為了確保校企合作效果,企業應定期評估各個合作階段,重點關注合作成果、學生就業狀況以及技術研發進展。通過設立具體評價指標,如人才就業率、技術轉化速度以及合作成果的商業化進程等,企業可以精準衡量合作成效。
企業應參與高校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評審,確保教育內容和實踐項目緊密貼合企業需求。企業可以根據市場和技術的發展變化,提供即時反饋,幫助高校及時調整課程內容和人才培養方案,以此避免教學內容與行業的實際需求脫節。
在教育數字化背景下,校企合作面臨諸多挑戰,但也蘊藏巨大潛能。隨著科技進步和產業需求的不斷變化,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已成為推動教育與產業融合的關鍵。未來,校企合作應更加注重深度融合、模式創新以及動態調整,依托產學研用的協同發展,培養出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加速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步伐。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