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翟蓓 蘇州安業會計師事務所(普通合伙)
在當前的全球化經濟背景下,“一帶一路”倡議及相關政策的推進,為出海企業提供了良好的契機與發展空間。東盟三國作為“一帶一路”沿線的重要國家,其投資環境和稅收政策對于出海企業來說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我們選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東盟三國(新加坡、泰國、越南)的投資環境、稅收政策等進行介紹,旨在幫助出海企業深入了解目標市場的投資環境和稅收政策,以此在東盟市場乃至更廣闊的“一帶一路”沿線市場取得更大的成功。
新加坡是亞太地區重要的世界貿易、經濟與航運中心,其在全球經濟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年來,中國已成為新加坡的第一大貿易伙伴,而新加坡也是中國的第一大新增外資來源國。2023年,兩國關系提升為“全方位高質量的前瞻性伙伴關系”,這標志著雙方的合作達到了新的歷史高度。
新加坡的稅收制度統一且明確,遵循屬地原則進行征稅。新加坡稅種豐富,具體種類如下:
企業所得稅。在新加坡注冊成立的企業、在新加坡注冊的外國公司以及按屬地原則有來源于新加坡應稅收入的外國公司,均對其來源于新加坡或在新加坡計提的收入,以及在新加坡境內取得的境外收入,征收企業所得稅,標準稅率為17%。
個人所得稅。新加坡要求公民、永久居民、一個納稅年度中在新加坡居留或者工作183天以上(含183天)的外籍個人,以及在一個納稅年度中在新加坡居留或者工作少于183天的外籍個人均繳納稅款。這些群體在新加坡取得的所有收入(2004年1月1日后,不包含納稅人在新加坡取得的海外收入),針對不同情況適用0%~24%的累進稅率。
消費稅(貨物和勞務稅)。從事提供貨物和勞務服務且年應稅營業額在100萬新元以上的納稅人,其進口貨物和所有在新加坡提供的貨物和勞務服務收入,都要繳納消費稅,標準稅率為9%。
房地產稅。新加坡對不動產的所有權人的所有不動產征收房地產稅,根據用途不同,適用0%~36%的累進稅率。
印花稅。印花稅征收對象為股票、股權轉讓、不動產轉讓的受讓人、不動產的承租人和出租人、抵押物的抵押人或債務人,稅率則根據憑證的類型和交易的價值而定。
數字稅。新加坡還針對全球年營業額超過100萬新元的海外數字服務提供商,在12個月內向新加坡客戶銷售價值超過10萬新元的數字服務征收數字稅,標準稅率為8%。
企業出海目的地之泰國
泰國是東盟十國中的重要成員,營商環境開放包容。目前,中國不僅是泰國的最大貿易伙伴,也是其最大的外資來源地,雙方在農產品貿易、檢驗檢疫等領域簽署了一系列經貿合作文件,合作前景廣闊。
泰國位于東南亞的地理中心,公路、鐵路、水運和航空交通便捷。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BOI)作為主要的投資促進機構,不斷推動并完善投資政策、改善營商環境,以吸引外商投資。在企業注冊、特殊許可等方面,BOI也會提供必要支持,并推出一系列便利政策。
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加快,越來越多的中企被泰國的投資優勢吸引,紛紛赴泰投資。除了傳統產業,泰國在跨境電商方面也加大了投入和培育力度,為中泰的跨境電商合作開辟了廣闊前景。
自2019年起,泰國經濟內閣批準了一系列激勵投資和就業的計劃,包括制定稅收優惠政策、設立投資特區等。這一系列計劃還包括對投資東部經濟走廊的企業提供長達13年的免稅或減稅優惠等。同時,政府不斷推出電子服務稅法案,以推進數字化稅務改革,改善投資環境,并促進投資增長。
泰國稅收體系以1938年由國王簽署頒發的《稅法典》為根本法,并根據國情等對該法典進行修改和修訂,由內閣批準后實施。泰國稅種類型眾多,具體內容如下:
企業所得稅。泰國對在泰經營或未在泰經營但取得來源于泰國特定收入的居民企業和非居民企業,征收企業所得稅,基本稅率為20%。
個人所得稅。居民納稅人和非居民納稅人在泰國取得合法收入或在泰國的資產所得,均要按照5%~35%的七級超額累進稅率繳納個人所得稅。
石油所得稅。經營石油買賣業務的特許企業和以生產分成合同取得業務資格的石油企業,其石油業務的年凈利潤要繳納石油所得稅,稅率為20%或50%。
增值稅。在泰國境內銷售貨物、提供勞務的單位或個人以及非居民(外國)電子服務提供商,從境外向在泰國使用此類服務的非增值稅注冊客戶提供電子服務,還有電子平臺向在泰國境內使用此類服務的非增值稅注冊客戶提供電子服務取得的所得,需要繳納增值稅,法定稅率為10%(1999年至今實際執行稅率為7%)。
特別營業稅。從事特別營業稅征稅范圍業務的個人或單位,包括自然人、法人、政府機關或其代理機關、其他法人,其在泰國從事指定經營活動的所得,需要繳納特別營業稅,稅率為0%~3%,同時按稅額的10%繳納地方稅。
貨物稅。銷售貨物稅應稅范圍貨物或勞務的單位或個人,其銷售特定貨物(如奢侈品)或勞務的收入或數量,需要繳納從價或從量的貨物稅,同時按稅額的10%繳納地方稅。
關稅。進口貨物及出口關稅證書范圍內貨物的個人或單位,其進口貨物及部分出口貨物,需要繳納關稅,稅率為0%~80%。
印花稅。對于《稅法典》規定的28種憑證及文件,合同的接收方需要繳納印花稅,稅率為0.05%~0.1%。
遺產稅。繼承人(無論是否為泰國籍)從被繼承人取得的遺產凈額超過1億泰銖的不動產、有價證券、金融機構存款或類似權益、已登記的車輛、金融資產等,需要繳納遺產稅,稅率為直系親屬繼承人5%,其他繼承人10%。
土地和建筑稅。擁有土地或建筑的個人(無關國籍)和法人,應當在土地、建筑物或用益單位的評估價值減去免稅部分后,繳納土地和建筑稅,稅率為0%~0.7%。
企業出海目的地之越南
越南1986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已基本完成從傳統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越南工貿部積極執行《2020年,展望2030年,為實現工業化現代化可持續發展服務的工貿領域經濟結構重組方案和行動計劃》,并重點發展高附加值的工業創造和創新領域。此外,數字經濟的增長也十分顯著,越南連續兩年成為東南亞增速最快的國家。
在對外經濟方面,越南積極參與地區性的經貿合作,先后加入了東盟、亞太經合組織等,并簽署了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歐盟與越南自由貿易協定等16個雙多邊自由貿易協定。這些舉措為越南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其在全球經濟中贏得了更多機遇。
越南之所以能夠吸引眾多國內外投資者,得益于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較低的勞動力成本以及國內大量需求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2023年,在對越投資的111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位于第四位。
越南的稅收體系相對完善,有力推動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越南政府一直努力推進稅制改革,希望通過改善貿易和投資環境,吸引更多外資進入,以此促進經濟發展。越南的主要稅種及其詳細信息如下:
企業所得稅。對于居民企業和非居民企業,其來源于境內、境外的所得;有設立機構場所的,其所設立的機構場所來源于境內,以及來源于境外但與機構場所有關的所得;無常設機構的,發生在境內的應稅收入;通過電子商務所取得的收入,均需征收企業所得稅,基本稅率為20%。
個人所得稅。對于居民納稅人,其全年收入均需繳納個人所得稅;而對于非居民納稅人,其來源于越南的收入,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在個人所得稅的征收中,經常所得項目適用5%~35%的七級超額累進稅率;非經常項目采用差別稅率。
增值稅。越南境內生產、提供應稅商品、服務以及進口應稅商品的單位和個人,其貨物或服務從生產、流通到消費過程中所產生的增值額,需要繳納增值稅,基本稅率設定為0%、5%、10%三檔,以適應不同行業和商品的特點。
特別消費稅。從事消費品生產、進口以及提供特別消費稅應稅勞務的組織及個人;從事出口活動購買用于出口卻未出口而在國內消費的應稅消費品的組織和個人,均需按照規定稅目進行征收,如酒、汽車等商品,同時也涵蓋經營舞廳、按摩等特定勞務。不同稅目適用不同的稅率,以確保稅收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非農業用地使用稅。使用非農業生產和經營用地的組織和個人,其非農業用地(除不征稅范圍規定用地),需要繳納非農業用地使用稅,其中,住宅用地稅率為0.03%~0.15%的累進稅稅率,商業用地為0.03%,用途不當或違規使用的0.15%,階段性投資項目用地0.03%,被侵占或挪用的土地0.2%。
營業牌照稅。國有企業、股份公司、有限責任公司、私人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等在內的經濟組織;個人、個人團體和家庭等個體經營戶,除特殊情況外,都要繳納營業牌照稅。經濟組織100萬—300萬稅額(越南盾),個體經營戶30萬—100萬稅額(越南盾)。
環境保護稅。從事規定稅目進口的組織和個人,對某些被認為對環境有害的貨物生產和進口(主要為石油和煤炭),征收環境保護稅,按稅目表分不同稅率(越南盾)。
資源稅。開采應稅自然資源的組織和個人,其開采的石油、礦產、天然氣、林產品和自然水等越南自然資源,需要繳納資源稅,按實際開發的自然資源種類使用不同檔次稅率,范圍在1%~40%之間。
出海企業如何應對海外投資與稅收環境
東南亞國家投資環境優勢明顯,但稅收環境復雜多樣化,對于出海企業而言,充滿未知與挑戰。因此,出海企業應深入了解投資目的地的投資政策,據此制定合理的戰略規劃。在確保合法合規的前提下,設計合理的交易模式。此外,還應建立健全稅務風險管理體系,不斷強化內部的稅務風險控制,確保企業稅務安全。
在中國與多個國家簽訂了避免雙重征稅協定的背景下,出海企業可以合理利用稅收協定,有效降低海外投資的稅務負擔,避免重復征稅,從而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同時,出海企業應當更加注重財稅管理。財稅管理不僅關系企業的合規運營,還直接影響企業的成本控制與收益。因此,現代財稅管理應積極采用數字化和智能化手段,不斷探索和創新管理方法,有效預防資金管理中的潛在風險。
對于“走出去”的企業而言,需要具備一定的洞察力和規劃能力,真正做到精準評估、合理規劃,充分權衡各國的優勢與劣勢,制定精準的投資策略。在全球化浪潮中,唯有如此才能確保企業穩健前行,實現可持續發展。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