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躍高
靈丘用8年的實踐證明,全域有機農業道路是脫貧攻堅的重要途徑,也是鄉村振興的基本道路。2021年國家鄉村振興工作將全面推進,靈丘縣的鄉親們肩負著更加偉大的建設任務,正在滿懷信心地迎接更加美好的生態文明時代。
縣委縣政府勇于改革創新
靈丘是歷史名縣,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精神深深融入靈丘大地。靈丘是紅色圣地,是平型關大捷所在地,不畏強敵、敢于勝利的精神滲透在靈丘人民心中。靈丘縣委縣政府面向新時代,面向脫貧攻堅任務、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敢于擔當,果斷停止了一系列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的礦山采煉項目,將建設目標轉向鄉村,向銀山方向發力。這成為靈丘全域有機農業試驗示范建設、“車河模式”建設的思想基礎與政治基礎。
用大開放思想匯聚建設力量
面對全新的、巨大的、復雜的建設任務,縣委縣政府采用大開放思想方法,先是引進以中國農業大學為主導的規劃團隊,邀請專家對規劃區每一個村莊進行研究,主要縣領導與業務干部、專家參與調研;縣委縣政府多次邀請專家參加縣委中心學習小組座談會,參加全縣三級干部有機農業建設報告會,鼓勵縣鄉村干部、企業家、能人與專家交朋友,虛心學習,提高認識,堅定信心。從2014年開始至今連續7次召開國際有機農業論壇,邀請國內外有機農業領域專家、企業家、管理工作者,以及社會熱心人士參加大會,考察建設進展,提出改進意見,與數以千計的國內外同行建立了聯系。靈丘將有機農業建設事業變成了國內外有機事業建設者們共同關注、共同參與的大事業,贏得了大量的智力與項目支持。中國·大同車河國際有機農業論壇已經成為國內重要的有機農業論壇,成為有機農業領域每年一度的前沿理論與技術成果交流的盛會和平臺。
堅持以村民為建設主體
縣委縣政府看清了這一點,唯有村民人人以主人翁的精神積極參與,靈丘全域有機農業建設事業才是可操作、可持續的。縣委書記主導有機建設,進村莊、進農家,與企業家、與村干部、與村民談有機種植,談有機社區,及時協調解決多方矛盾。邊建設,邊宣傳,邊交流,使得靈丘從村民到縣鄉村干部,普遍對有機農業有了基本認識,因而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積極參與有機農業建設。涌現出了一大批形式多樣的有機農業建設典型與群眾代表。上、下沿河村接受建筑師謝英俊指導,走出了“村莊建筑格局不變,原地原位修整,國家項目投入,自主建設發展”的有機社區。上、下北泉村則在原有生態建設基礎上,引進大同電視臺退休干部薛晉誕導演的大型實景演出歷史文化節目《山水北泉》,啟動了文化旅游業,成為從有機社區、有機社會建設入手,啟動有機建設的典型。獨峪鄉大興莊村張英枝,今年67歲,2016年在上寨鎮聽了一個有機農業的報告,便決心搞有機農業,2017年種下10畝谷子,每畝施用1噸羊糞、200斤餅肥。當年畝產達到528斤,高于其他村民施用化肥的畝產量。之后每年小米均以較高價格賣出,收益是普通小米的2倍。2020年帶頭成立合作社,建起碾米房,有機田面積擴大到了120畝。一個個活躍的有機人,一樁樁新鮮的有機事,使靈丘全域有機農業事業呈現出生機勃勃的發展勢頭。
“三駕馬車”拉動縣域有機農業發展
全域有機農業建設的“三駕馬車”理論,是在大量鄉村建設實踐基礎上總結、提煉出來的。經過反復論證,得到縣委縣政府認可后,用于指導實踐。這是一次從實踐中來,再回到實踐中去的過程。根據發展需要,2014年車河走出了一條從有機社區建設入手,然后推進有機生產、有機社會全面發展的路子,這是一條高投入、見效快的路子。龍渠溝有機社區、城頭會有機社區走的也是這樣的路子。2018年上、下沿河村走上了另一條路子:以較低投入,從有機社區建設入手,帶動有機生產與旅游文創的路子;上北泉村則走了一條從有機社會建設入手,條件成熟后,向有機社區、有機生產展開的路子。在多數情況下,村民依靠自身力量,自發搞建設,往往從有機生產或有機社會建設入手。其中,靈丘新泰合作社、田脊梁合作社、谷豐合作社、天宇合作社走的是有機生產啟動,然后逐步展開有機社會建設的路子。靈丘縣云之夢合作社、靈丘縣黍稷合作社、靈丘縣靈之韻合作社,均是從有機社會建設入手。全縣在整體發展態勢上形成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欣欣向榮的景象。
以有機合作社作為鄉村振興的開路先鋒
面對鄉村青壯勞動力外出多年未歸、鄉村小學醫院轉移鄉鎮縣城、留守人口老齡化、農業生產萎縮的基本局面,如何才能取得群眾信賴,激活鄉村建設力量,恢復元氣,走上健康的發展道路,既是重要的理論問題與戰略問題,也是具體的策略與方法問題。大量研究證明,有機農業發起于工業文明時代,但是屬于生態文明時代的基本建設內容;合作與合作社植根于農耕文明階段甚至更早時期,但屬于生態文明時代的基本組織方式。將有機農業與合作社相結合,是面向生態文明時代的建設內容與建設組織方式的統一,兩者是珠聯璧合的關系。實踐表明,如果只搞有機,不搞合作社,就只能是“自我清高”“孤家寡人”的有機農業,只能是“有機孤島”;另一方面,如果只搞合作社,不搞有機農業,最終只能成為“癟三合作社”“空殼合作社”。只有走有機合作社之路,才能迸發出無限的生命力。因此在理論上推斷,有機合作社就是鄉村振興的先鋒,一個又一個的有機合作社就組成了鄉村振興的先鋒隊。2013年后,靈丘開展有機合作社建設實踐,先后在車河道自然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平人有機合作社、田脊梁有合作社建設上進行實踐,證明在現實條件下調整村民利益,凝聚群眾思想,協調有機農業綜合建設方面具有顯著建設成效。近期多個有機合作社在向有機合作聯社發展,顯示出生機活力。
相信科學,依靠科學
2013年,在進行有機農業建設規劃的同時,靈丘縣政府便與中國農業大學正式建立了協作關系。2017年中國農業大學山西靈丘教授工作站在車河掛牌,雙方聯系更加緊密,每一年都有項目互動:縣委縣政府每年都到中國農業大學介紹有機農業建設進展情況;中國農業大學的多數校級領導及數十位專家,都到靈丘進行考察與研究。靈丘縣有機農業辦公室(全國第一個有機農業辦公室)成為靈丘縣與中國農業大學聯系的窗口和渠道。通過這個窗口,中國農業大學每年都安排大量本科生到靈丘實踐、學習,安排研究生到靈丘進行試驗、研究,安排教師到靈丘進行考察、調研。
如今,靈丘縣與山西農業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及其他國內外專家與科技型企業也建立起了協作關系,全域有機農業建設的生命力更加旺盛。在與高科技企業協作方面,2017年靈丘縣邀請北京平人農場總裁夏嘯進村實地考察,2018年平人農場與東河南鎮的靈丘縣天宇種養合作社進行合作,建立起有機蔬菜生產基地110畝,當年有機生產技術過關;2019年基地生產蔬菜20萬斤,產值超過100萬元,實現收支平衡;2020年在舉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基地逆勢發展,種植有機蔬菜20萬斤,產值140萬元,為抗擊疫情作出了貢獻;2020年,平人農場再與4家專業合作社形成多方面合作關系,正積極組建合作聯社。2020年秋,山東九間棚集團公司董事長劉嘉坤一行人慕名訪問靈丘,尋求合作項目。很快,靈丘縣派代表回訪九間棚,雙方已經啟動在靈丘合作發展有機金銀花的項目。相信科學、尊重科學、依靠科學的思想與作風,在靈丘全域有機農業建設中貫穿始終。
將靈丘大地化為全域有機農業創新建設的熱土
2013年,靈丘縣全域有機農業建設啟動。從那時起,靈丘縣就開始廣泛吸納國內外有機農業領域的優勢知識資源與技術資源,獲得了包括農學、社會學、經濟學、旅游學、系統科學、建筑科學、環境科學、地理科學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與實踐成果。從2014年起,靈丘縣面向全世界,連續舉辦國際有機農業論壇,主動邀請國內外數以千計的相關專家、領導、企業家進行實地考察、研究,謙虛聽取眾家對靈丘有機農業建設提出的各種建設性意見;受中國農業大學、團中央等單位的影響與支持,每年都有數以百計的大學生、研究生、專家、領導、企業家、普通群眾主動實地考察車河有機社區,考察靈丘縣有機農業建設成果。與此同時,靈丘縣組織縣、鄉、村三級領導及企業負責人、村民積極分子外出學習,針對性引入優秀建設成果與建設措施,等等。如此的請進來、走出去活動,逐漸形成了靈丘縣智力資源的外循環與內循環動態聯動的“雙循環”,為靈丘有機農業建設提供了巨量的智力支持。如此上下互動、內外聯動,將靈丘大地化為全域有機農業創新建設的熱土,水到渠成。隨著有機農業品牌在全國叫響,靈丘縣迎來了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新時代。
在縣委縣政府的引導和支持下,車河有機社區、龍渠溝有機社區以及紅石塄鄉全域有機農業建設正在持續穩步推進。除此之外,一批有機農業企業、有機合作社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出來,并很快地融入靈丘社會,積極適應有機農業市場,迅速成長為有機農業建設主體。2019年4月,在東河南鎮青泥澗村,天津恒嘉利貿易有限公司參與組建靈丘縣田脊梁種養專業合作社。當年,合作社開墾有機旱作生產基地400畝,種植有機谷子、有機玉米等作物,喜獲豐收。2020年合作社取得南京國環的有機認證書,當年年底,田脊梁合作社決定,增加社員,種植規模擴大到了1200畝。位于武陵鎮劉莊黃峪村的新泰合作社,受全縣有機農業發展形勢影響,2016年開始參與有機生產。2019年新泰合作社種植有機谷子420畝、有機玉米950畝、有機高粱600畝、有機小腰豆500畝、有機栗子12畝、有機中藥材100畝,成為靈丘縣最大的有機合作社。2020年,大旱之年,新泰合作社谷子豐收。有機農業已成為靈丘大地發展的主旋律。
探索到了由脫貧攻堅有機轉向鄉村振興的基本道路
2013年,靈丘縣確定了走有機農業道路的總方向以及“三位一體、同步建設”的建設方針,全國第一個有機社區——車河有機社區應運而生。2016年經歷三年轉換期后,車河農產品通過有機認證。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山西時,提出了山西發展有機旱作農業的號召,靈丘全域有機農業建設受到了巨大鼓舞。
從頭算起,1991年靈丘縣被確定為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2013年靈丘縣啟動全域有機農業建設,2015年車河有機社區實現全村脫貧,2019年靈丘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退出貧困縣行列,提前一年(2020年是全國脫貧攻堅收官之年)進入鄉村振興時代。由于全域有機農業建設的方向與實踐與鄉村振興一致,靈丘實現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工程的無痕銜接。靈丘近8年的實踐證明,全域有機農業是脫貧攻堅的重要手段,也是鄉村振興的基本道路。
從整體發展過程看,車河有機社區建設是一場由生態型扶貧工程轉向生態型鄉村振興的宏大實踐。此實踐由縣委縣政府科學領導,由專家學者科學規劃,堅定依靠村莊自身力量建設,積極動員城市力量參加,廣泛集中全社會智慧參與,已成為中國全域有機農業建設的典型案例。車河有機社區建設,選擇了就地改造的路徑,具有投資力度大、建設內容多、推進速度快的特點。與此同時鄉村有機社會建設融入了有機社區建設之中,其中包括:保護、修繕村莊的豆腐作坊等歷史遺產,創建村莊名人紀念館等文化設施,保證了社會經濟與人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車河模式”下的建設成果表明,車河社區已經提前進入鄉村振興階段,正在向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方向進發,為即將展開的鄉村振興建設提供了可靠的實踐基礎。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