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公園是由“農業+旅游”而衍生出的一個新概念,將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農產品加工業和第三產業旅游服務業高度融合在一起(第六產業),是一種新型的旅游形式;是利用農村廣闊的田野,以綠色村莊為基礎,融入低碳環保循環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將農作物種植與農耕文化相結合的一種生態休閑和鄉土文化旅游模式。
“平型關國家有機農業公園”項目根據《國家農業公園申報與評價體系》的要求,在“靈丘有機農業園區”建設的基礎上突出旅游的顯性產業效應,實現有機農業園區產業升級,是中國鄉村休閑游和農業觀光的升級版,是一個更能體現和諧發展模式、簡約生活理念和返璞歸真追求的現代農業園林景觀與休閑、度假、科普的綜合體。包括鄉村風景美麗、農耕文化濃郁、民俗風情獨特、歷史遺產傳承、產業結構合理、生態環境優化、經濟實力較強、居民生活幸福、服務設施完善、品牌形象良好、規劃設計協調等十一項評價指數,實現“農田景觀化、農村景區化、農事活動產品化”。
2013年開發建設的“車河平型關國家有機農業公園旅游專線”,將唐河沿線的山水秀美景點、文物古跡、有機社區、特色村落串聯起來,構筑覆蓋20多個鄉村旅游景點近100平方公里的大景區,打造以平型關國家有機農業園為總架構的“古建游、山水游、休閑游、有機游、鄉村游、燈會游、節慶游、紅色游、通航游”等多種鄉村旅游品牌,逐步實現“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轉變。
農田景觀化:
多種方式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有機農業種植養殖為生態旅游、特別是農業旅游提供了安全的生態環境,為游客的深度體驗、“親密接觸”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條件。
魚米之鄉。經權威機構檢測,由于當地水文地質的特殊性,靈丘縣水質資源是全球迄今為止含鍶元素最高的,為發展水產養殖和稻米種植等功能農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鍶是一種重要的微量元素,為人體骨骼及牙齒的正常組成部分,能夠促進骨骼及牙齒的生長發育,同時減少人體對鈉的吸收,增加鈉的排泄,既對胎兒的發育和母體的健康有顯著效果,又具有抗氧化防衰老功效。
紅石塄鄉下北泉村充分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優質水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立了靈丘縣綠波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通過招商引資、村民入股等,投資500萬元,形成了以鱘魚、虹鱒魚等冷水魚為主,以中華鱉、草魚、鯉魚、花白鰱為輔的水產養殖園區。養殖水面40畝,精養池23個,粗放大水面池塘2個,年產鱘魚20萬斤,虹鱒、金鱒10萬斤,其他4萬斤,產品遠銷京津地區,年產值540萬元,年可實現利潤100余萬元,成為晉北地區最大的虹鱒魚養殖觀光基地。
淡水魚類工業化循環水養殖項目由靈丘縣萬鑫養殖有限公司在靈丘縣紅石塄鄉桃花景區投資11251.09萬元建設2000立方米水體人工生態濕地和2000平方有機蔬菜大棚,采用魚菜共生技術和人工生態濕地水處理技術,實現養殖廢水零排放的目標。打造以蓄水庫區人造瀑布景觀、人造生態濕地、魚工廠旅游參觀通道、淡水魚類科普、教育展示館、魚佳匯旅游特色服務餐廳為主題的園區。主要養殖虹鱒魚、白斑狗魚、暗紋東方鲀等優質魚類,年產量330多噸,滿足3萬人年水產品需求(每人每年10kg需求)。本項目帶動30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按照10%的保底收益率,共計分紅收益50萬元。用工優先招聘建檔立卡貧困戶60人,按照本地平均工資收入,每人每年可獲得工資性收入2萬多元。三年后資金使用合同到期后,經清產核資,如果資產不足500萬元,由公司補足;如果超出500萬元,超出部分60%歸公司,40%歸村集體。
靈丘縣富康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在下關鄉上關村種植有機富鍶水稻285畝,連續4年獲得有機認證,目前畝產穩定在35公斤,市場銷售30元/公斤供不應求。
芍藥花開。“人間四月芳菲盡,塔地芍藥始盛開”。2013年,靈丘縣慕海種養經濟專業合作社依托柳科鄉原生態丘陵地帶良好的種植環境和土地資源,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截至目前已發展芍藥種植面積1200畝,可供觀賞面積600畝,發揮了龍頭企業對農業生產的輻射和帶動作用。2020年,該社計劃在此基礎上新增1000畝,使總面積達到2200畝,提供就業崗位60個。2019年開始,一年一度的芍藥節上,姹紫嫣紅的芍藥花吸引了大批縣內外游客前來觀賞,成為生態旅游勝地。
黃花季節。靈丘縣的氣候條件適宜黃花生產種植,2019年全縣發展規模種植1萬畝,其中水地種植1100畝、旱地種植8900畝,涉及武靈、東河南、落水河、史莊等4個鄉鎮25個行政村,主要由4家企業、1家農場、14家合作社和5個村社一體組織負責經營管理。被習近平總書記稱道的“小黃花,大產業”,每到黃花盛開季節,吸引大量前來觀賞拍照的游客。
萬畝果香。月亮灣萬畝蘋果扶貧產業園總規劃面積1萬畝,核心區位于紅石塄村南河灣,由靈丘縣御射臺有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通過現代化栽培、規模化經營,發展集現代農業、休閑觀光、有機采摘為一體的農文旅三產融合項目。按照“財政資金注入、折股量化到村、二次分配到戶”的扶貧模式,輻射帶動上寨鎮13個行政村649戶1507名貧困人口,戶均每年分紅1500元。項目總投資2.5億元,目前已完成投資4212萬元,其中財政投入專項扶貧資金1000萬元,企業投資3212萬元。目前,園區內共種植果樹1860畝,桃樹180畝,梨樹300畝。進入盛果期后,每畝經濟林預計收入21000元,全年可實現收入4914萬元。通過土地流轉、園區務工、旅游服務等多種方式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園區集中流轉土地2340畝,每畝年支付土地流轉金350元,受益紅石塄全村412戶群眾,其中貧困戶116戶。創造就業崗位100個,日常帶動200人在園區從事建設、管護等工作,人均每天收入100元左右。
農村景區化:
把有機社區建設成全域旅游新業態目的地景區
靈丘縣將鄉村環境提升與產業發展及農民受益結合起來,堅持共建共享,鼓勵村民參與村莊建設與發展,讓“消費行為”轉變為“生產行為”,使村民成為美麗鄉村建設與發展的主體,形成了宜居宜業宜游多種新型村莊建設模式,把有機社區建設成為全域旅游新業態目的地景區,并打造“城頭會有機社區—車河—沙湖門村—龍渠溝—北泉村—花塔村—小寨村”精品有機社區旅游線路,位于靈丘縣南部山區,是平型關國家有機農業公園核心區布局的首批特色村莊。這里山清水秀,氣候宜人,生物資源豐富,小水小渠眾多,植被覆蓋率超高80%,是省級自然保護區黑鸛自然保護區和青檀自然保護區所在地,還擁有平型關戰役遺址、二十里唐河峽谷、太白山天然牧場、龍堂會瀑布、白求恩特種外科醫院舊址、359旅旅部及兵工廠舊址等旅游景點。
車河有機社區。靈丘縣第一個有機社區,位于靈丘縣紅石塄鄉上、下車河村,由山西金地礦業集團和車河農民專業合作社共同建設,總投資3.8億元,主要是對上、下車河兩個村27平方公里區域的道路、農田、村莊等進行景觀化改造,打造以度假養生、田園休閑、山地運動為核心功能的山水田園度假區。車河有機社區自2014年規劃建成以后,截至目前共接待游客42萬人次。讓游客通過自然觀光、體驗勞作,感受田園休閑、享受精致服務,體驗獨特的鄉村田園般的休閑慢生活。2018年車河社區有機餐廳、夢幽谷峽谷樂園、聽溪谷冰雪樂園開業運營。2014—2020年連續7年舉辦“中國•大同車河國際有機農業論壇”。
城頭會有機社區。城頭會南臨筆架山,西臨北魏文化御射臺、覺山寺,唐河環繞而過,自然風光秀麗,令人流連忘返。基于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和交通區位優勢,依托覺山寺、筆架山、御射臺、唐河大峽谷等景區資源,以特有的原生態古村落、田園、峽谷、山地等為載體。城頭會有機社區發展休閑度假、生態養生等產業,發展參與自助式的有機種養殖,是旅游休閑的度假勝地。
龍渠溝有機社區。采取“政府+企業+合作社(貧困戶)”共建模式,靈丘縣萬鑫養殖有限公司通過對邊臺、龍玉池、溝掌、沙湖門4個村50平方公里的區域進行整體改造,淡水魚類工業化循環水養殖項目在此建設。沙湖門村是國家A級桃花溶洞自然風景區所在地,因每年初春滿山遍野盛開的山桃花而得名。桃花溶洞位于桃花山海拔1900米處,洞深200多米,距今已有170萬年歷史。洞內鐘乳石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現已形成的鐘乳石主要有石幔、珊瑚礁、石花瀑布,一步一景,美不勝收。蝙蝠洞位于桃花山北海拔900米處,洞高大,四通八達,主洞深70多米,洞內蝙蝠密密麻麻地倒吊在洞頂,晝伏夜行,十分有趣。桃花泉由山腰噴涌而出,至山腳落差146米,日流量8000余噸,屬山西省第四泉。龍渠溝有機社區發展特色產業、生態旅游等溝域經濟,建設生態旅游設施和新型民居,打造田園綜合體。
北泉有機社區。以“回歸田園、融入生態”為主題,精心打造“山水北泉”品牌,通過實景演出、荷花節、采摘節等,帶活鄉村旅游,增加農民收入。采取“公司+農戶”的形式,組織成立了“山水北泉營地度假合作社”,建成40個集裝箱戶外營地。同時,建設了北泉漁莊,發展鄉村客棧、飯店20多家。2017年,上北泉村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推介名單,被評為特色民俗村。
花塔有機社區。立足厚重的人文民俗優勢,以“世外桃源、花塔人家”為主題打造民俗特色村,栽植各類水果樹、花卉338畝,建“四季花海月季園”10畝、棧道900米、生態民俗展覽館1座,形成生態采摘、鄉村慢生活體驗、旅游活動、度假休閑四個旅游板塊,20集本土電視劇《花塔人家》在省內上映后,游客數量逐漸增多,當地桃、果、梨、山楂等新鮮水果和核桃、花椒等旅游特產銷量大增。2017年花塔村被評為“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
小寨有機社區。立足毗鄰平型關景區優勢條件,總投資2355萬元,實施紅色旅游美麗鄉村建設項目,沿街商鋪40余套,“紅色留念”“玫瑰緣”“蕎這一家子”等獨具地方特色的風味一條街,配套建設了紅色景觀及群眾劇院、農家客棧等,打造集紅色教育、民俗旅游、非遺傳承、農耕文化為一體的旅游景區。
農事產品化:打響農產品品牌
以有機農業生態安全為環境基礎,把插秧、采摘、耕耘、飼喂等傳統農業生產活動產品化、標準化、藝術化,按照旅游產品特點開發組織各類農事活動是靈丘縣建設平型關國家有機農業公園的一大特色。
農業博物館。平型關國家有機農業公園依托中國農業大學,規劃建設各類農業博物館100個,遍布全縣鄉村,作為農業大學教學實踐的“第二課堂”。民俗博物館由車河村原有民居翻建改造而成,占地3000m²,建筑面積700m²,共有傳統磚木結構房屋40間。包括“車河書院”、傳統手工藝作坊、傳統油坊、磨坊、酒坊、豆腐坊、鐵匠坊等,其他靈丘農村傳統生產生活要素展示中心,以及西槽溝板栗園、花塔生態民俗展覽館等,通過參觀體驗,具體了解學習農業生產過程。
農事活動。由靈丘縣委宣傳部主辦、靈丘縣富康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承辦的“塞上插秧節及帳篷音樂節”已經成功舉辦四屆,每屆來自內蒙古、河北、北京、太原、大同市的游客上萬人,30多位留學中國的外國農業博士研究生參加活動,體驗插秧,入住帳篷,感受音樂與大自然的完美結合。
豐收節慶。華夏農耕文明伴生的節慶活動是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平型關文化旅游節、北泉荷花節、白崖臺鄉土文化旅游節、趙北農民運動會、下關插秧節等農村特色節會活動,開展農村文藝匯演、全民健身展演、千人毽球展演、旗袍秀等群眾性文化活動。由當地村民演出的“山水北泉”和龍渠溝實景演出更是經久不衰,常演常新。2020年五一期間,龍渠溝社區又推出了大型民俗實景演出《龍渠溝的老百姓》,反映當地農民易地搬遷、脫貧后的新生活。
民宿客棧。車河有機社區建造的93套二層民居多家掛上了“樂天居”牌匾,窯洞房19間682.5平方米及配套木結構長廊525平方米,裝配式建筑餐廳包房工程7套362.9平方米,辦公樓接待中心客房21套,木樓客房7套。龍渠溝有機社區建設的“云朵驛站”,共50多套房屋2900多平方米,其中43套民宿,同步配套1000多平方米餐飲區,可同時為300多人提供就餐和住宿。追夢客棧由紅石塄鄉龍玉池、邊臺、溝掌三村的村委會投資50萬元,回租14戶子女異地就學、夫妻長期外出務工且不常住的村民搬遷房屋,簡約裝修成體驗式民宿項目。該項目由村委會與大同市歌風民宿公司進行村企合作經營,每套房平均租金3000元/年歸房屋所有人。經營收益部分,村集體占40%、合作企業占60%,且企業保證村集體保底收益不低于6萬元/年。白崖臺煙云崖有機社區以每套2500元的價格流轉常年在外打工農戶安置房21套,發展青少年研學及農耕文化體驗區。“奶奶家民宿”是由回鄉創業的年輕人投資建設的精品民宿,包括“奶奶家民宿”“福田居”等品牌民宿。沿河民宿工程項目位于靈丘縣下沿河村,占地720平方米,建筑面積196平方米,高3.72米,長14米,寬14米,建筑通過對山西傳統民居院落式布局研究提煉出符合現代居住習慣的九宮格式布局,民宿日常運營收入部分成為村集體收入,用于村內建設。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