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耀晨
2013年以來,山西靈丘縣堅持走“以車河模式”為代表的全域有機農業發展道路,不斷擴大鄉村振興與縣域生態文明建設成果,逐步擺脫了對土地財政和能源經濟的依賴。
靈丘的實踐,在頂層設計與執行層面形成了“三駕馬車”等有機農業發展的理論和經驗。這些理論來自于實踐,又被普遍應用于更大范圍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與產業結構調整中。
由于實際效果突出,帶動作用明顯,靈丘的實踐對于轉型發展中的其他縣域經濟體也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因為這些縣域同樣面臨著鄉村振興的重大戰略選擇等轉型發展的歷史任務。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2861個縣域先后建設過各種形態的經濟開發區,在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加快了城市化進程。這些經濟開發區多處于城鄉結合部,當地農民個體屬于土地被征用的異地拆遷安置對象。
土地財政的本質,在一定發展時期對于被征用的一方只能是盡可能爭取“賣個好價錢”,農村集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難以被納入到開發區的規劃框架內。
在快速城市化的發展背景下,當地經濟逐漸與土地財政以及過度消費能源資源的工商業經濟日益緊密地捆綁在一起,從而導致積重難返的、區域經濟發展的系統性風險。
當2861縣域都按照這個模式競爭時,這種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區域競爭就如同一場高考:只是提高了“平均分數線”,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素質提升缺乏后勁。
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靈丘縣通過全域有機農業推進縣域生態文明建設,以農村和農民為主體統合了各方參與主體的優勢資源和創新活力,為中國的縣域經濟城鄉融合發展開出了一條新路。
有研究者甚至認為,在高度現代化的特大城市,在城市產業、城市社區與城市社會的生態系統建設方面,靈丘的實踐也是有一定國際示范意義的。因為靈丘的實踐調動了各方面利益群體和經營主體的積極性,體現了“國際有機運動聯盟”秉持的健康、生態、公平與關愛原則。
“車河模式”在靈丘呈現燎原之勢
在山西靈丘有機農業園區所轄的四鄉一鎮1185平方公里土地上,類似于“車河有機社區”的生態文明共同體建設項目如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
“車河模式”的核心內容與發展模塊,是“有機社區”“有機產業”“有機社會”的同步建設與實施。
確保這些建設內容得以順利實施的組織機制是“車河有機社區”“道自然有機農業合作社”“靈丘縣車河有機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
這三大機構分別代表了農民個體、集體經濟體以及第三方合作企業的不同利益訴求與共同愿景,通過帶有“三權分置”色彩的土地集中與流轉制度,充分發揮了當地農民積極性和集體經濟活力。
因此,“車河模式”創造的系列成功案例,不僅有定性研究的價值,也有定量研究的空間,是可供個體復制、集體借鑒的發展范型。同時,靈丘有機農業園區其他鄉鎮在學習車河經驗的基礎上,也以地制宜進行了創新與發展。
在“車河模式”的探索與推廣過程中,靈丘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始終堅持發揮以村民為建設主體的工作原則。時任縣委書記多次深入農村,跟當地農民、駐村干部以及合作企業代表探索有機種植技術、溝通有機社區的建設問題,及時溝通和協調各方利益關系。
這種自上而下、親力親為的政策宣傳與執行力度,使全域有機農業的發展理念,在車河村,以及靈丘縣有機農業園區所涵蓋的四鄉一鎮深入人心,激發和培養了一大批有機農業帶頭人和典型的建設項目。
比如,在發展有機農業的帶頭人群體中,65歲的張英枝就是由于在上寨鎮聽了一次有機農業報告,然后利用三年時間把自家農田改為有機田。在獲得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又帶頭成立有機農業合作社,把有機農田面積擴大了5倍,還修建了碾米房,延伸了合作社的有機產業鏈。
一些鄉村在進行有機社區和有機農業項目的建設過程中,不僅追求項目的發展規模和經濟效益,也注重在新建項目對于鄉村傳統人文景觀的保護與傳承。
比如,上、下沿河村接受了臺灣建筑師謝英俊指導,以“村莊建筑格局不變,原地原位修整,國家項目投入,自主建設發展”的保護性開發理念主導有機社區的建設。
在靈丘有機農業園區,還有更多像張英枝一樣的鄉親們,分別以各自的優勢和特長,互幫互學,把有機農業項目搞得熱火朝天。
理論聯系實際
有復制更有創新
在靈丘縣,以有機社區為突破口,同步推進有機生產、有機社會全面發展的有機農業園區建設模式,被形象地總結為“三駕馬車”理論。
三駕馬車理論,是在南山區四鄉一鎮(紅石塄鄉、上寨鎮、下關鄉、獨峪鄉、白崖臺鄉)下轄各個鄉村廣泛的實踐基礎上總結和提煉出來,又被當地縣委、縣政府用于指導靈丘縣有機農業園區,乃至整個縣域的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
“三駕馬車”理論,最初來源于車河的實踐。2014年,上、下車河行政村合并為“車河有機社區”,隨后全面推進有機產業鏈和有機社會的建設。這種建設模式和發展路徑投入大、見效快,車河村民第二年即集體脫貧。
在當地農民群體中,車河的示范效應是激動人心的。
隨后,龍渠溝有機社區、城頭會有機社區也復制了車河的發展模式,同樣取得可觀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2018年起,上、下沿河村立足自身資源優勢,在學習車河發展模式的同時,調整了其中的主要變量,開創出一條“以較低投入帶動有機產鏈打造和旅游文創項目建設”的新路子。
跟車河村、沿河村有機社區的建設路線不同,上、下北泉村則是在原有生態建設基礎上,引進大型實景演出歷史文化節目《山水北泉》,啟動了文化旅游業,成為從有機社區、有機社會建設入手,啟動有機建設的典型。
從以上三個村子的有機農業發展路線來看,有機社區、有機生產、有機社會這三個主要建設內容,在實踐中并不需要按照固定的先后順序進行。在以村民和一些專業合作社自發進行的有機農業項目建設過程中,或者從“有機生產”入手,或者選擇以“有機社會”為突破口,均由各方建設主體以地制宜、自主發揮。
比如,首先打造較為完善的有機農業產業鏈,而后逐步啟動有機社會建設項目專業合作社有靈丘新泰合作社、田脊梁合作社、谷豐合作社、天宇合作社。
與上述合作社相反,靈丘縣云之夢合作社、靈丘縣黍稷合作社、靈丘縣靈之韻合作社,卻是從有機社會建設入手,然后開始有機產業鏈的打造,以及有機社區的建設。
據當地人士介紹,如今靈丘縣的全域有機農業發展局面,已呈現出一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火爆景象。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