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麗雯中共南陽市委黨校
中小企業是吸納就業的蓄水池,推動創新的源動力,滿足社會多樣化需求的重要載體,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我國,中小企業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就業人口、99%的企業數量,是促進經濟增長、擴大就業、改善民生、促進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
2020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小企業普遍經歷了一場“寒冬”,面臨資金緊缺、供應鏈受限、原材料成本上升等挑戰。但與此同時,機遇與挑戰并存,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中小企業要抓住產業結構重組的機遇,趁勢轉型、化危為機、破繭重生。
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小企業的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讓平時熱鬧的商場和餐館被迫暫停線下營業,開啟線上銷售模式;物流也因此受到影響,很多工廠和企業在疫情沖擊下幾乎按下了暫停鍵。消費終端的交易停滯,生產經營受阻,企業虧損嚴重,大量運營成本無法分攤,員工工資、租金、財務成本等剛性支出卻依舊存在,防疫工作也增加了企業的支出。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中小企業都面臨入不敷出的窘境。
融資環境嚴峻。
受疫情影響,國內投融資環境持續收緊,資本流動性放緩,融資難題成為中小企業的切膚之痛,各地政府和銀行相繼出臺措施為企業紓困,但對于現金流缺口較大、債臺高筑的中小企業而言,難以解渴,內外交困下,中小企業如何自救?外部融資環境對中小企業越發不友好,金融市場風險偏好下降、放貸門檻提高,規模較小的中小微企業很難獲得融資。一邊是中小企業急需資金支持,另一邊是銀行惜貸不敢貸。這讓中小企業融資難度加大,普遍面臨資金鏈緊張,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渠道少的問題。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一方面從企業自身來看,很多中小企業尚未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一些中小微企業仍然采用家長制管理模式,管理者缺乏先進經營方式和管理理念,發展規模有限,經營體系不規范,基礎薄弱。由于企業內部沒有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經營風險高,導致金融機構貸款風險增大,從根本上導致中小企業融資難。此外,企業信用水平難以收集,銀企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缺乏抵押物、信用難以量化等問題。
供應鏈受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使供應鏈體系面臨考驗、企業運營受到影響。供應鏈的穩定與否,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生死存亡。特別在消費品領域,企業普遍面臨成品庫存減少、交貨延遲、生產線停擺受阻等問題。
疫情防控導致交通受阻、物流中斷,工人到崗率不足,企業被迫延遲開工或產能較低,即便人員到位也面臨原材料運不進、產品發不出等問題。此外,產業鏈環環相扣,產業鏈內部上下游企業生產不能同步也會影響企業正常生產創收。
成本壓力較大。
疫情對中小企業的影響最直接的表現是,一部分企業面臨停工停產,成本直線上升。首先是直接成本,主要包括員工工資和五險一金等人力成本、門店或廠房租金成本、貸款本息償還和應付賬款等融資相關支出、稅費支出等。此外,復工后,疫情在部分地區零散發生,也影響著企業的生產經營,加大了企業的成本壓力。
其次是間接成本,主要包括原材料成本、庫存成本、管理成本等。由于大量原材料和產品積壓甚至損壞,形成較高庫存成本。復工后,為保證生產順利進行,企業必須建立更多渠道獲取原材料,推高了企業運營成本;在管理成本上,防疫期間企業要為員工發放防疫物資,并開展防疫工作,這些發生的物資、管理成本大部分需要由企業承擔。
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
中小企業如何生存與轉型
依靠政策扶持幫助企業復工復產。
為了進一步幫助企業復工復產,政府需要出臺多項惠企政策,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當前,各地都在陸續出臺相關政策響應國務院“穩經濟33項措施”,通過降低稅費、直接補貼、加大政府采購支持中小企業力度等措施幫助中小企業復蘇,疏通中小企業發展的堵點、痛點和難點。
要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政策支持,發揮政策的最大效用,讓更多中小企業受益。首先,要加大直接補貼力度,拓展中小企業享受直接補貼政策的覆蓋面,實現政策的普惠性。其次,要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助力中小企業紓困解難。營商環境作為一個城市的重要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直接關系著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情況,一流的營商環境有助于激發中小企業的發展活力。第三,要發揮政府采購的政策功能,持續清理各類市場壁壘,提升市場競爭公平度,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以政府采購供應商發展需求為落腳點,積極開展問需問計、送政策送服務活動,切實提升廣大企業的滿意度。優先選擇中小企業制造的貨物、承接的服務。
此外,進一步延長各項優惠政策的期限和范圍,多措并舉幫助中小企業切實享受到政策紅利。通過各方面的完善疏通政策傳導的“最后一公里”,幫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
引來金融活水,緩解企業融資困難。
保障中小企業的資金鏈正常運轉對企業來說至關重要。現金流是企業賴以生存的基礎,有足夠的現金流才有能力抵抗風險。這就需要金融機構的助力,引金融活水,緩解企業用資難題。
要引導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紓困。金融機構應結合中小企業的特點推出適合中小企業的信貸產品。金融管理部門出臺了一系列對策舉措,應對疫情給經濟帶來的沖擊和影響。由于中小微企業數量眾多、抗風險能力弱,仍需金融機構創新服務手段,進一步紓解資金困局。比如,增加貸款產品的種類、搭建銀企信用平臺、適度延緩還款期限等,通過各種措施幫助中小企業應對短期沖擊。從長遠來看,這也有助于保證金融機構的信貸資產質量。
要通過科技助力創新金融服務的質效,通過大數據,整理企業的信用數據,降低融資成本,加強風險管控。通過普惠金融助力廣大中小企業的發展,引導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讓中小企業的貸款呈現“量增、面擴、價降”的趨勢。通過構建信息共享平臺,緩解金融機構和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組織多種形式的溝通對接活動,加強銀企之間的信息互通和交流。
推動內在轉型,助力企業持續發展。
面對疫情,企業也須修煉好內功。企業要改變過去的經營邏輯,結合當下的實際情況,進行戰略轉型,推動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首先,要發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實體店線下線上兩條腿走路,做好線下門店的同時積極發展線上業務,增加抵御風險的能力。企業一定要主動適應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轉變企業的經營模式,適應時代發展的節奏。
其次,要依靠創新提高核心競爭力。中小企業要結合自身的市場定位,對產品、技術、服務模式進行創新。面對各種不確定性,企業應探索更多元的靈活用工方式,轉固定成本為可變成本,按需配置勞動力。疫情的影響使很多中小企業的發展節奏放緩,中小企業要利用這次慢下來的機會,認真審視企業的發展模式和商業模式,洞察企業內部存在的問題,提升運營效率與核心競爭力。企業要盤點資源,制定業務和財務計劃;要注意削減成本,減少額外開支,視實際情況及時砍減邊緣業務;要開拓、維護好客戶及上下游伙伴,確保供應鏈的完整;要優化或調整產品結構和銷售模式,比如,受疫情影響嚴重的餐飲行業可以開發外賣服務、開展網絡營銷等。
第三,企業要提升資金管理能力,強化現金流。疫情之下,中小企業暴露出很多問題,尤其是應急管理能力不足,拆東墻補西墻,資金管理混亂問題。對此,為了更好地應對各種挑戰,企業要準確掌握財務狀況,盤點清“家底”,通過財務精細化管理積極對接金融及投資機構等,確保現金流能夠維持日常經營開支。要建立健全的財務制度,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減少閑置資金。
中小企業是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新冠肺炎疫情雖然給中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諸多挑戰,同時也帶來了新機遇。中小企業要積極主動謀劃,從新機遇中獲取“新營養”,通過“新營養”激發新動能。與此同時,政府、企業、社會各界要共同努力,主動“跨前一步”,支持中小微企業的發展,提升企業的免疫力和應對風險能力。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