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鵬 BOSS直聘CEO
過去的一年,BOSS直聘對于人才流動有四個洞察。
第一個洞察是:一鯨落,而萬物生。
鯨落是一種自然現象,指鯨死去后沉入海底。當鯨在海洋中死去,它的尸體最終會沉入海底,生物學家賦予這個過程以鯨落的名字。一座鯨的尸體可以供養一套以分解者為主的循環系統長達百年。
企業是由人組成的,每個人都會經歷入職、跳槽。企業之間的人才流動很正常,誰也不會和誰信誓旦旦、死心塌地。有的企業因衰落導致人才流失,而這些人才流動到新的企業,則讓這些企業開始欣欣向榮。這和宇宙中的萬事萬物是一樣的。
2014年開始,諾基亞、雅虎北研、人人網、樂視、亞馬遜中國、甲骨文北研等,走向衰落、崩解之后,至少有41%的人才,在他們各自后來的職業生涯中,擔任了總監級以上的管理崗,或者是技術骨干和高管。
這些巨頭隕落后,誰發展得更好了?京東、小米、美團、字節跳動、滴滴、快手。他們獲得了大量來自以上大企業的核心人才,支撐他們一路走到今天。
每一次星星的崩解,都是新的星星產生的過程。在我們看來,任何一個國家或時代,大型企業都是培養骨干人才、技術人才、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而初創企業和成長型企業,獲得關鍵管理人才和關鍵技術人才這件事事關生死。
過去十年,中國科技互聯網公司的成長要感謝百度;而To B服務的企業銷售管理人才的成長,要感謝慧聰、戴爾和阿里。
第二個洞察:春水寒,鳥飛去。
用戶告訴我們,今年他們在用我們產品的時候很明顯地感覺到,收到的簡歷水準變高了。這可能反映了一個現象:疫情影響下,很多“職場老人”開始被迫尋找新的棲身之所。
如果從工作經驗來看,22歲的本科畢業生,3年內(25歲)都算職場新人;25—30歲是相對成熟的新人,8年以上工作經驗算職場老人。
8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一般不怎么經常跑出來求職,都需要招聘單位去求他。2020年2月—6月,很多“職場老人”往外跑。30歲以上且有總監及以上管理職級的人才,以及擁有7年以上工作經驗的工程師群體中,有求職行為的比例同比增長27%。
疫情非常考驗公司,很多企業中層以上的管理者和技術人員在出走。外部環境的變化讓企業的綜合實力面臨大考,企業的弱點和短板集中凸顯,而企業里那些有競爭力的人才,就會“騎驢找馬”地默默離開。
人才可以分為四個象限。將一個人貴不貴作為一軸,管不管用作為一軸,會發現企業大體有四種人。大家都喜歡的人才是那種不貴而且管用的。
首先是此人貴,此人還不管用。這種人才像亞利桑那有著百年生命的大仙人掌,很珍貴,但它確實難為梁柱。這種人才常見于企業沒有請對的“空降兵”。
第二種是貴,但是很管用。創業公司成長到一定階段可能從一些大廠、研究所、學校挖來了大神。這種人通常見多識廣,也確實非常貴,我們把他比作天鵝,常見于“空降兵”請對了。
第三種是不貴,確實也不管用。這種人才就像小白兔,在公司時間比較長,跟在企業后面鞍前馬后,他們工資不會很高,但也確實沒什么大用,不能解決問題。常見于老團隊沒有成長起來的員工。
第四種是不貴還管用。這種人才是創始人和管理者最鐘愛的一類人才,常見于成長夠快的老團隊里的優秀員工。
疫情影響下,從薪資層面來看,有一波比較貴的人才流動。2020年2—6月,40歲以上擁有總監及以上管理職級、并在同一家公司任職超過兩年的人才,有求職行為的比例較往年高出約15%。
一個殘酷的現實是,當這些人才主動發起溝通時,無論是獲得雇主回復,還是取得進一步溝通或面試機會的幾率,都只是20—29歲年齡段求職者的55%左右。
最近經常聽到有人議論“40歲現象”,但我相信每個年齡段都會有好的人才。在內外部壓力的共同作用下,企業管理者更清醒,管理集團更容易形成共識,導致性價比差的人才被優化,而“管用”成為四個象限最終的歸宿,無論這個人才貴還是不貴。
第四個洞察:木成林,水草豐。
通過最近幾年的觀察我們發現,對人才具有強吸引力的城市不再只有北上廣深。以長三角區域內高新技術產業人才流動現象為例,該區域正在從以上海為中心的格局,轉變為更加均衡的網絡空間格局。
2015—2018年這3年期間,長三角的人才流動已經開始趨于均衡,各地都差不了太多,變化并不是非常劇烈。我們認為,通過政府、民營企業的共同努力(包括各種人才政策的頒布落實、對于人才的補貼等),讓人才不再只局限在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其他城市和地區也都開始能夠得到均衡發展。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