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德文 經濟學家 民進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消費的作用不言而喻。如果說消費是我國經濟穩定運行的“壓艙石”,那么新型消費就是經濟發展的“加速器”。日前,上海、北京、廣州、天津、重慶5個城市獲批率先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對于深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具有很強的引領帶動作用。
服務消費助力構建“雙循環”
以消費助推城市競爭力提升,應是多個行業聯動發展、破舊立新相結合的有機整體。促消費已經成為政府擴大內需的最主要抓手,而服務消費的發展特性使其在助力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的優勢明顯,尤其以數字化為特征的我國服務消費威力越來越顯現。
隨著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服務業在各產業中的占比將會越來越大。消費結構最明顯的特點是,從商品消費逐漸向服務型消費轉變,無論是經濟增長還是消費升級,服務貿易的比重會越來越大,數字和服務對未來經濟和生活的影響作用也會越來越突出。
盤活存量消費 拓展增量消費
第一,盤活消費存量,激發釋放傳統消費潛力。消費水平的高低取決于居民的消費能力。提升居民消費能力,加大對中低收入群體和困難群眾的幫扶,推動收入分配方式改革,不斷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縮小收入分配差距。
第二,拓展消費增量,培育壯大消費增長新動能。發展新型消費模式,培育消費新業態,推動線上消費場景與業態模式的優化與創新,加快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在生產生活各領域的廣泛滲透,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以新技術應用優化供給結構,以新場景激發智能消費需求,實現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智能消費動態平衡。
第三,提高消費質量,打造健康有序的消費環境。不斷優化消費環境,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形態升級,提升消費信心,擴大居民消費。大力發展新的消費模式與消費場景,促進消費升級擴容。
第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消費服務理念,完善便民消費服務體系。一方面,建設各類便民消費服務中心,包括智慧菜市場和社區綜合商貿中心,打通便民消費最后一公里,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品質;另一方面,加強農村消費供應鏈和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建設集電子商務服務與快遞物流配送于一體的農村電子商務快遞物流公共服務站點。
從商品消費逐漸向服務型消費轉變
供給創造消費需求,數字化加服務不僅是消費升級所釋放的新信號,更是中國乃至全球經濟發展的一個新方向。
要促進城市消費,需要增加信息化、服務水平的內容。比如,外賣巨頭對不同地區、不同產品、不同場景的交易,對整個交易流程環節實時監控的大數據能力在不斷提高;無人機配送讓小區最后100米無人接觸送達變為現實。這都是AI技術的實際應用,也給消費者帶來了完全不同的體驗。
提高城市的核心競爭力需要積極拓展數字消費新空間,為消費者提供更豐富便捷的服務,加快實現數字消費場景全覆蓋。如推進供水、供電、供氣、排水、照明、消防等城市基礎設施物聯網改造升級,加大新教育、新醫療、新交通、新能源、新物流、新零售等綜合配套和服務支撐,擴大智慧物業管理、養老助殘、家政、餐飲、購物等生活服務消費,滿足社區全生活鏈服務需求。
數字化重塑消費形態
新型的商業形態或模式的實現,無不與數字經濟相結合。數字化的本質就是和消費者對話,其關鍵在于用數字化的手段將用戶數字化,數字化之后的每一個節點、每一個身份、每一次行為都可以形成數據的形式,可以被歸一、統計和分析,從而更好地為用戶服務。
大數據給經營者提供了更加科學的決策依據、更加精準的服務水平和能力。數字化是新型消費的基本屬性,也是賦能新型消費的基本動力。新型消費主要包括四類:一是“互聯網+服務”新業態,如在線健康醫療服務、在線文娛等新業態;二是平臺經濟和共享經濟新業態,如外賣配送、網約車等;三是無接觸式消費模式,如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廳等新零售業態;四是線上線下融合,如直播帶貨、“云逛街”等新業態。
這些具有數字化共同特征的消費形態,不同于線下接觸式的傳統消費形態,盡管當前數字化的發展存在很多短板和堵點,但在人類社會整體向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它將不可避免地重塑傳統消費的形態。
消費模式創新
隨著抖音、快手的興起,人們的注意力不斷地放在刷短視頻上。作為時代的產物,直播帶貨迅速興起。通過觀看直播帶貨,人們可以更好更直觀地了解該產品的性能,并在帶貨員的激情解說下激發消費者購買的欲望。
短視頻為消費者提供眾多介紹世界各地獨特美味的美食,打造了一系列的“網紅美食店”新概念,吸引消費者前去打卡,人們不遠萬里,排幾個小時的隊伍也要緊跟潮流。通過打卡網友的反饋和贊同,會吸引更多的網友前往,這就是消費者對于“吃”的消費模式的轉變。
當前,沉浸式消費體驗備受青睞,其多元化引發熱烈討論。“沉浸式”的展覽體驗已然成為商業體的布展趨勢,多維應用VR技術、NPC設置、IP跨界更是常態。比如一款有藝術氛圍的“筑光”月餅,有游客偶然看到一個開箱記,鏡頭中戴著手套的人正在擺弄光影間一座半透明的微縮建筑,很漂亮,看到最后才知道是個月餅禮盒。雖然游客不一定下單購買,但看看也覺得很滿足。小到一盒夜光月餅,大到一場戲劇探索,借助技術應用來賦予新價值的場景,顯然受到不少新主力消費群體的捧場。
打通新型消費的“堵點”“卡點”
新型消費還有不少“堵點”“卡點”,如有些產品質量和服務得不到保障、企業創新動力不足、新技術不成熟、消費升級存在結構性制約等。
我國約有600萬家線下零售小店,這些以個體戶為主的商家,貢獻了快速消費品行業40%的出貨量,每天服務2億消費者。但這些小店的數字化水平往往很低,不能敏銳地“感知”消費端的需求,進貨的渠道也比較有限。
小店實現數字零售,關鍵要打造一個智能流通網絡,提供智能選品、供應鏈全鏈路數據化、門店動銷數據化、核心設備智能化等服務,打造數字化供應鏈體系,實現線下人、貨、場的精準匹配。
今年,在超市排隊趕雙十一優惠的大爺大媽少了,外賣小哥卻多了起來,大數據重構下的“人、貨、場”,讓消費者獲得更加快捷的購物體驗,消費者在哪里,貨就在哪里。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