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啡小沫 前互聯網平臺聯合創始人
朋友聊天,其中一位聊起,他早年間從一位親戚手中接手了一個鋪面。
這位親戚,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是靠這個鋪面積累了第一桶金,而后返鄉辦廠去了。他在生意最紅火的時候接手,卻一直做得不溫不火。賺的錢生活是夠的,離第一桶金還是有距離的。
再說他的這位親戚,極會賺錢。大半輩子輾轉好幾座城市做生意,不止一次,把正興隆的小生意交給親戚們去做。可這些接手他生意的親戚,竟沒有一位成功把他的賺錢路子發揚光大。甚至有人不出兩年,做死了紅紅火火的旺鋪。
生活中類似的例子不少。經營一個小生意,開一間紅紅火火的鋪子,看別人做得輕松,你想接手賺錢,哪里是做個工商變更那么簡單?似毫不費力的賺錢背后,是對這小生意本質的認知,是一整套系統能力:你的市場敏感度夠不夠?選品能力如何?能不能建立起自己的生意人際網?供應鏈有沒有搞定?擴大規模的窗口期有沒有抓住?
如果你對這生意的相關認知沒有系統地建立起來,做死正旺的鋪子,也是分分鐘的事。我們都賺不到自己認知邊界之外的錢。在我們的認知邊界之外虧起錢來,倒是十二分容易。
有位讀者給我留言,說她前些年投資了一個公寓,如今閑置著心疼,問我怎么辦。說實話,我還真沒有什么好辦法。
她投資的這公寓,在五線城市。公寓周邊據說規劃了商務區,卻一直沒落實。本來還零星有些辦公區,她說去年也陸續搬空了。且不說有沒有人接盤,交易的稅費就夠她喝一壺。租出去?周邊沒有景點、沒有大學、沒有辦公、沒有商業,同類型公寓又很多,供遠遠大于求,租給誰?
前幾年房產市場紅紅火火的時候,很多人怕錯失機會,在對房投資產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匆忙入場。我當時也收到過不少北京周邊商鋪、公寓,甚至租賃權小產權房的宣傳單。中介小哥一天一個電話、一口一個姐,勸你趕緊上車,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我身邊也聽說不少人在沒搞清楚自己買的是什么的情況下,慌忙上車。有人買了商鋪,發現鋪面周邊人流量幾乎為零,所有鋪子都全天候大門緊閉;有人投資了寫字樓格子間,結果整個一幢寫字樓,全年只租出去兩三個小隔間;有人以為自己上車了地鐵口住宅,一轉眼成了辦不下證的小產權房……
在自己的認知邊界之外做決策和賭博沒兩樣,處處是坑。
做投資有條鐵律:不懂的不要碰。
有讀者朋友給我留言,說自己的錢都存銀行了,收益很低,跑不贏通脹。看我提過很多次基金,他也心動了想買,但是也不想費腦子了解,怎么能直接買?我勸說,不懂,且不想去弄懂,那就不要買。
見過很多人說要做基金定投,結果高位開心地買,指數跌了幾個月,明明是追加籌碼的好時機,他們卻忍受不了,先是停止定投,而后干脆割肉離場,心里默念著“再也不玩基金了,都是騙錢的”。
雖然我鼓勵大家心有余力,都可以了解下基金和定投,我自己也正在指數中投入越來越多的錢,但假如你真的暫時沒有心力去學習它,就不要期待在它上面賺錢。認知邊界之外的世界,永遠不應該是我們的戰場。
舉個極端的例子,買彩票。2塊錢一張,我們都知道中獎概率低到可以忽略不計,買了就當把錢捐了。但是之前有條新聞,美國一位擁有數學學位的老爺爺,發現了某彩票在特定情況下的概率漏洞,于是利用數學計算,大量購買這種情況下的彩票,十幾年時間合法獲利1.74億元。
在這位老爺爺的認知圈里,該彩票成了合理合法的提款機。而我們這些數學學渣呢?我們能奮起效仿,說我擔心錢貶值、擔心存銀行跑不贏通脹,就去買彩票提款嗎?底褲都輸沒,也是分分鐘的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邊界和能力圈,沒有人是全知全能的。很多時候,做投資和做事情一樣,拎得清的人與拎不清的人的區別,就是能不能知道自己的認知邊界在哪里,能不能管住自己的貪婪,只賺邊界內的錢,不心懷賭性指望逾越這個邊界賺錢。
我們可以用力生長,有意識地去主動拓展這個邊界。我們讀書、聽課、工作、復盤、反思,我們與不同領域的人交流……這些都是在幫助我們不斷拓展認知邊界。
如今各行各業都在不斷被顛覆,而許多顛覆的底層邏輯都是打通的,因此跨界拓展認知常常有奇效。
建筑界2019年有件大事兒,雄安新區的BIM管理平臺,不是某家建筑企業中標的,而是阿里云中標,且綜合評分高達91.12分,第二名才得了60.83分。
2018年我們在做設計平臺的時候,一開始有一個點我怎么也想不明白,看其他類似設計平臺,也沒有做得出彩的。后來偶然間,我體驗了一遭各大相親平臺的流程和套路,才恍然大悟、茅塞頓開。
巴菲特的黃金搭檔芒格強調的多元思維模型,其實也是讓我們擁有一系列高精尖思維武器,然后用他們去跨界打怪獸。
萬物互聯,道道相通。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