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萬盛 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研究員
我講靈丘有機產業實踐的背景,沒有用“有機農業”,用的是“有機產業”這個概念。有機產業的形成邏輯,實際上是一個“倒敘”的方式:我們需要安全食品,找到一種農業載體,然后出現有機農業;在發展有機農業過程中發現,僅僅是農業的生產活動還不夠,后面還有一個更大的敘事結構。
這個結構怎么去了解它?從有機農業往前走一步,把它變成“有機產業”的概念來認識,靈丘有機產業實踐的背景就非常寬廣。
規模和質量,構成農業安全雙重挑戰
在國際社會當中,產業發展尤其是農產業發展面臨一些比較嚴峻的問題,如果靈丘的實踐有所突破,會在這個嚴峻的背景下給人們帶來更深刻的反思。
2014年3月,斯坦福大學一位教授和相關學者合作發表了著作《Help or earth》(“對地球的希望”),美國有一本重要的書評雜志叫《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紐約書評)連續幾期都在討論。這本書提出,有三個方面基本因素正在構建人類歷史上最為巨大的農業生產危機。
第一個方面是工業化發展帶來的環保危機。比如對二氧化碳的排放制止力度不夠,導致大氣臭氧層破壞、地球回暖,極地冰川融化速度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現在每一天都是幾十萬立方米的冰川消失。40年以后,內陸河兩岸最肥美的耕地將蕩然無存,山地會有更大的資源。
第二個方面是人口周期高峰的潛在影響。地球人口總量將很快突破80億,對食物的需求會給農業帶來巨大壓力。人口生育是一個周期活動,二戰之后有一個詞叫“嬰兒潮”,由“嬰兒潮”引發出一系列社會問題和農業生產問題。算一下二戰以后的生育周期,很快將迎來下一波人口生育周期的高峰。
除了周期的影響,產業轉移對廉價勞動力需求也引來人口生育高峰。
工業化和高科技導致發達國家產業轉移,給發展中國家提供了走向現代化的機會和道路,因此發展中國家大量借鑒中國經驗,利用廉價勞動力資源使發展中國家成為加工業基地。
發展中國家需要廉價勞動力,而廉價勞動力唯一的基礎是人口基數。沒有龐大的人口基數,勞動力價格就不可能便宜,因此規模化的生育是培植廉價勞動力必要的生產手段。這是非常殘酷的事情,就是降低我們生活質量來構成廉價勞動力。
大量發展中國家在走中國三十年前所走的道路,因為中國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今天的巨大問題是勞動力資源嚴重不足,沿海地區很多工廠找不到工人。
總而言之,由于第一世界制造業和加工業產業規?;D移導致對全世界廉價勞動力的需求,人類將迎來一個生育高峰。這個生育高峰給糧食安全、給農業帶來巨大壓力,所以2014年國家的一號文件特別強調糧食的戰略安全。
我們的農業安全面臨雙重挑戰:一方面是量的挑戰,規模夠不夠?另一方面是質的挑戰,是不是給人民提供了最有質量的糧食和食品?這是一個雙重壓力,從這個角度去探索靈丘的實踐會非常有意義。
定價權之爭,糧食巨頭摧毀他國農業的利器
第三個方面是來自于國際市場的問題。19世紀以來,尤其是在20世紀,資本主義世界進行了資本的規模化和深度化的發展,市場的自由程度高過資本主義歷史上的任何時期。歐洲的資本主義是老式資本主義,美國的資本主義是新形態的資本主義,其中最重要的區別是市場活躍程度和市場的資本占有度。
在美國,國有資本占美國市場資本總量的百分之三,可謂徹頭徹尾的私有化和市場的自由競爭。其導致的災難也非常嚴重。從2007年爆發的美國金融危機,嚴重創傷了美國的金融業和制造業,包括科技引發的產業。我最早在2006年年底寫了一篇文章,講美國爆發金融危機已經迫在眉睫。到2007年,流動性的緊縮和困難已經顯現出來。2008年,危機全面爆發,五大投行全部崩潰。
從2013年起,美國開始慢慢好起來,因為充分的市場化。所以,市場對農業干預影響的非正常擾動變得非常強大,四大糧商對國際農產品的定價權深刻改變和影響了農業一線的生產狀況。
2014年7月,中國大豆進口被四大糧商所制造的虛假信息操縱,我們在期貨價格高點買入了油料加工企業的年原料量。一個星期之后,美國糧商公布巴西當年大豆破歷史的大豐收,期貨價格直線滑落。我們把一個星期之前購買的價位和最后落得價位做了統計,這筆大豆期貨交易使中國虧損了三億四千萬美元。
這還只是表面,由于更進一步控制大豆的期貨價格,四大糧商可以讓國內大豆生產毀滅性地崩潰。這是因為國內豆生產成本太高,不如到國際市場上去買。
我國實行收購補貼,是想解決農民的收益問題。國家補貼的價格是要通過市場價格拿回來,否則就沒有足夠的資金去補貼。因此,我們玉米的價格已經到了2200元人民幣一噸,而同期國際糧食期貨市場上美國玉米的價格是890元人民幣一噸。
國內的飼料產業,那些用玉米進行轉化的加工產業到哪里去買原材料?憑什么買2200元一噸的,而不去買890元一噸的呢?
我們的農業在這樣一個自由市場體系里,在這樣一個價格變相壟斷的體制當中,它的未來在哪里?它的明天在哪里?
如果聽任國際資本市場去調控糧食的期貨價格,在很短暫的時間里,會規模化影響中國農業的狀況。走什么樣的農業發展道路才可以抗衡資本市場給中國農業造成的壓力?
我只是舉了大豆和玉米的例子,坦白地說,我還可以舉很多,甚至包括畜牧業農產品,美國的豬肉期貨價格遠低于中國的豬肉價格。這當中有很多陷阱,這是國際社會資本運作的結果,人口和農業現狀所帶來的對未來的憂慮。
深化改革,目標是重建均衡發展
過去三十年,我們迅速擴張了國家的產值規模,位居世界第二。我們產值規模的依賴基礎是內地和沿海地區,但沿海與內地發展差異導致嚴重的不均衡:工業和農業的不均衡、沿海跟內地的不均衡、城市跟鄉村的不均衡。
未來的深化改革是如何重建這些均衡,工業和農業的產業均衡、沿海和內地的均衡、城市和鄉村的均衡。這些年突飛猛進遺留下來的不均衡問題成為相當大的課題。對地方領導、對每一個生活在山村里的生存主體而言,最大問題是如何保障(農民的)收益。中央用巨大的力量在改革開放過程中解決了農民的絕對貧困問題。即使有再大的自然災害,政府可以動用強大的宏觀調控能力來解決農民的基本生存,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另一方面,中國城鄉的相對貧困差距在擴大,農村跟城市收益的相對差距超過改革開放之前。第二次深化改革的主要目標是釋放改革福利,通過共同富裕迎接中國的超級繁榮和民族的偉大復興。
這話對我有很大的鼓舞。因為一半人口基數的農村人口數再加上2.6億在城打工的農民工,中國實際意義的農村還有近三分之二的人口基本處在貧困化狀態,如果讓這些人口富裕起來,中國會有更大的內需和消費,能夠創造更大規模的生產力。
通過共同富裕形成內需市場帶來中華民族的超級繁榮,這不是烏托邦,不是墻上畫餅,而是一個可以去追尋和努力的目標。
我們可以讓靈丘、讓車河人民的人均收入達到6萬元,這正好是國家期待的。我恨不得讓所有農村人口年收入達到6-8萬元,如果實現,我們國家將會有多大的消費主體?
美國和日本的發展速度為什么降了下來?最根本問題是消費飽和,房子家家戶戶都有,汽車平均每家1.5輛。大型消費相對飽和之后,市場活力和生產力就會受到影響,因此這些國家都是拼命強調出口、強調市場,要把那些貧窮國家搞得風生水起、雞犬不寧。無法好好生產就得買我的東西,我的GDP(國內生產總值)就會上升。
與之相反,我們在這方面有一個非常有利的因素,關鍵看用什么樣的手段提升內需。
精質農業要實事求是、以地制宜
通過車河的實踐,把改革開放中積累財富的資源有計劃、有步驟地返回到鄉村、返回到農業、返回到村鎮建設。如果靈丘這一步走成了,可以成為全國鄉村的示范。為了第二次深化改革,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國家的超級繁榮,我們是在做一個開創性的試驗和示范的工作,這是一個基礎上的背景。
農業的下一步具體該怎么走?農業現代化一直是個有爭議的話題,一些領導和專家認為,農業現代化就是農業的規?;蜋C械化,但是規模化和大型機械化農業發展的另一面,就是喪失農業的精質性。
精質農業不是靠規模化、機械化來完成的。我認為有條件的土地可以兼并、流轉,完成大規模土地作業的地區可以搞規?;?、機械化,但還是要保證品質。更多其他地區的情況則需要實事求是、以地制宜,除了華北平原、珠江三角洲的平原以外,我這幾年跑了全國絕大部分省份的農村,很多不具備發展規模化、機械化農業生產的條件。
這些地方要不要現代化,如何去理解農業現代化?
據農業部發布的報告,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共有114種農產品,產量、質量全球第一。為什么能做到這一點,就是靠精質農業。中華民族有5000年農耕文明的歷史,知道怎樣把農作物種得精益求精。
中國要回到“再農業化”的道路上
我們不能揚短避長,扔掉我們的長處去搞現代工業化農業,這不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出路,甚至可能是一個危險的選擇。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我最近提出“再農業化道路”。
過去三十年我們主要精力放在科技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上,在農業領域我們也有很多投入,中央出臺的很多文件體現了政策和資金上的關懷,可是整個農業發展還是存在很多問題。農村人口大量流失,健康生產力已經嚴重不足。過去三十年我們不是走強農業的道路,而是走了一條弱農業的道路。
我最近提出一個新的觀念:中國要回到再農業化的道路上。農業是中國的根本,我們人口基數如此龐大,犧牲農業和淡化農業來發展國家經濟,不是一個理智的、合理的選擇。
具體這條路怎么走,非常寄希望于靈丘的實踐,希望在靈丘能夠找出讓我們耳目一新的實踐經驗。
靈丘的實踐正好開始于世界農業和中國農業的轉折點上,我們正好在這個時代轉折點上做這件事情,有深刻的價值和意義。
靈丘的示范非常重要,成功后可以在其他區域復制
我要講的第二個問題是有機課題的哲學意義,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有機生產方式。人類所有活動當中,生產活動是體量最大的活動,有機的生產活動當然也包括農業生產,所以就有有機農業。除了有機農業還有其他的有機產業,如有機服務業,有機工業化等等。
靈丘的示范非常重要,成功后可以在其他區域復制。靈丘不僅要發展有機產業,將來還要發展畜牧業,發展第一產業基礎上的加工業,在加工業的基礎上還要建立一個規模化的第三產業。
所有產業背后都是有機思維方式,都有對這些產業的有機規范要求。考慮清楚這些問題,有助于進一步幫助靈丘達成有機社區的目標和理念。
第二是有機生活方式。有機生產方式是從產出方面講,有機生活方式是從生活質量方面講。什么叫“有機食品”?簡而言之就是對我們身體健康能起最好作用的那部分食品。這些食品有很多技術標準,比如不能有化學污染等。
有機的生活方式也包括以什么態度去處理我們跟自然的關系。自然是不是我們掠奪的對象,只要需要就去拿?并不是。“有機”的概念牽扯到我們和自然的關系。在有機產業的基礎上,逐步提醒人們有機產業不只是生產方式,還是有機的生活方式。有機的本質就是“有關聯的”。怎樣建立有關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第三個是有機社會組織方式,包括政府的組織方式、非政府的民間組織方式。比如,我們組織了一個茶會,不光喝茶還具備有機社會的功能和責任。這就形成一個共識,在各種不同團隊當中發展一種有關聯性的社會組織關系,這就叫“有機的社會組織”。
第四個方面是有機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如果不認為有機才是我們應當去追求的價值項目,所有這些東西都出不來。所以,當中包括維持有機社會的組織方式,要實現管理原則的有機化。比如,有機生活方式的形成需要一個由有機價值觀所引發的倫理觀念基礎,才能變成一種生活方式。在這方面,靈丘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以上是我們從有機農業,構建有機產業,在有機產業的基礎上發展有機生活方式的邏輯過程。
愛惜每一滴水,愛惜任何一片自然資源,愛惜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強化人跟人之間的關聯性,讓我們成為一個有關愛的整體,這就是有機社會的原則。
在此之后最核心的就是有機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這個問題挑戰比較大,因為現代哲學世界觀最主要的問題已經被17世紀以后實驗科學所帶來的世界觀所主宰。所有的世界觀都量化了,都是數學分析模式,除數學以外的關系都不叫關系,不能量化的東西甚至都沒有存在的意義。
我們在這一套世界觀的基礎上能不能突圍,把中國“天人合一”作為基礎,信奉人跟天有緊密的關聯性,把人跟人之間以講道義為基本原則的生活準則,帶到世界觀的水準和高度呢?
就如朱教授所講,人們到靈丘來感受到的不只是農家樂,所謂農家樂不過是采點新鮮菜,買點有機食品。人們在靈丘住一段時間,可以感受到心靈的凈化,品質的提升。所以,有機的“關聯性”和有機的世界觀,要求人們簡潔、懂得審美、懂得欣賞,而不是抱怨。
我們正在失去這個社會曾經擁有的世界觀基礎和價值觀基礎,所以靈丘有機社區的建設能夠有序地逐步推進,從有機農業到有機產業,到有機生活方式、有機社會組織方式,再到有機世界觀和價值觀,就大功告成了。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